English

OTC图书:新瓶难见新酒

2000-10-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海田 我有话说

所谓OTC即“overthecounter”,指可以在柜台上卖的药,我国称为“非处方药”。自去年6月1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公布第一批非处方药目录以来,仅记者见到的各出版社陆陆续续出版的OTC图书就有十几种——

一组镜头

镜头一:书店的书架上并排摆着《中国家庭非处方药用药指南》(中国人口出版社)和《非处方家庭用药手册》(学林出版社)两本书,不同的书名,不同的书号、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出版社,谁都不会怀疑这是两本书。别急,翻开看看,前言基本一模一样,目录极其相似,除了极个别的字句在说法上略有增减,主要内容完全相同,让人惊讶克隆技术与我们的出版业已经实现了如此完美的结合。

镜头二:书店的书架上堆砌着十多种介绍非处方药的图书,“指南”也罢,“实用”也罢,“家庭”也罢,“手册”也罢,十几个书名基本上是这几个词与“非处方药”颠来倒去进行排列组合的结果。打开书来,有的多几章概括性的介绍;有的多几页用药时的常识;有的多几则附录,但主体内容却都差不多。开篇第一节介绍的一般都是清热镇痛药布洛芬,药名下罗列着布洛芬的别名、作用、剂量与用法、注意事项等。除了在语言表述上略有差异外,关于布洛芬的实质性内容在各书里没有什么不同,也不可能有什么太大的不同—一种药的禁忌与用法毕竟不同于小说的创作,作者想怎么写都可以。

镜头三:翻开一本书,某药的剂量和用法上这样写道:“成人每次200毫克,每日1-3次,每日最多不超过800毫克”翻开另一本书,某药的剂量与用法上这样写道:“每粒300克,成人每次1-2粒,早晚各一次,根据病情剂量可增至6粒”。别以为这里说的是两种药,其实都是非处方药布洛芬的剂量与用法。记者不是专业人士,或许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对于毫无医学知识的可怜的读者来说,却真不知道该按哪本书的说法来服药才是正确的呢?

几本图书

《中国非处方药用药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这或许是第一批非处方药名录公布后最早出版的相关图书,像奥运赛场上一样,第一总是被别人所称许的。尽管这本由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组织编写的书,并没有什么大的特色,很类似于药品说明书,但它的编写模式却成了后来许多OTC图书的样板。

《中国非处方药店员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这是上一本书的姊妹篇,这个晚出生将近一年的“妹妹”虽然从名字上看像是给药店店员读的,但它由病入手,通过介绍一些常见病的症状,然后相应地介绍应当服用何种药物、如何服用等知识,却倒真正满足了那些得病后自己不知该怎么办的读者的需要。

《非处方用药》(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年8月第一版):这本书显得与所有的OTC图书都不相同,因为书中见不到对药品教条般的介绍,大部分内容说的都是关于用药的常识。这也正是读者最需要的,因为关于药品的用量与禁忌读者完全可以阅读药品说明书和咨询卖药者。像书中的“用药须知”、“药物也能致病”、“药物治病的奥秘”等章节,读者还是很想知道的。

《国家非处方药——有病自己医》(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二版):这本书通过病理来阐述药理的特色更加鲜明,全书共介绍了200多种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而且书是由国家非处方药办公室药物遴选专家编著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权威性。

此外,该类图书还有《非处方药物用药指南》(黑龙江科技出版社)、《非处方药与家庭常见病》(兰州大学出版社)、《小病上药店——国家非处方药简明手册》(江西科技出版社)、《家庭非处方药物选用知识》(金盾出版社)、《家庭常见病治疗与非处方药》(知识出版社)、《非处方药实用手册》(文汇出版社)、《家庭非处方药手册》《天津科技出版社》等等。还有一些书的书名上虽然没有“非处方药”几个字,但从内容看显然应归入OTC图书一类。

现象背后

OTC图书事实上只占医学科普书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却很典型的反映了目前医学科普书出版领域所存在的弊病。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状况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几年相关的医学科普书无论是出版还是销售都风头正劲。从中央社到地方社,从科技社到社科社,各大出版社都想染指这一出版领域,分上一杯羹。为什么?“因为出版界都以为这块市场潜力大,认为出了就能赚钱”,一位圈子内的编辑如是说。

选题撞车恐怕是最令医疗科普书的编辑们头疼的了。自去年国家非处方药方案的出台,介绍非处方药的图书就像接力棒一样一直在重复出版着,而且大部分书籍的内容并不显得新鲜。一位读者在和记者聊到OTC图书时戏言道:那些介绍药品比较简单的就是药盒上“服用说明”的集纳,那些编写的详细点的不过是药盒内说明书的总汇,虽出言略显尖刻,却也一语中的。

虽然医学科普书的品种不少,不过出版界公认的事实是此类图书质量高的并不多,相互“借鉴”的现象并非是什么新鲜事。以OTC图书为例,许多书的前言中都写着“本书参考了一些相关著作,在此表示感谢”,倒是出版《家庭常见病治疗与非处方药》的知识出版社显得很有君子风度,直接表明“本书参考了《小病上药店,大病上医院》(人民卫生出版社)和《家庭医药指南》(湖南科技出版社)”。

在这批OTC图书中,打着某某权威编写、某某专家审订牌子的现象屡见不鲜,但纵观书中的内容却是专业人员看了嫌太浅,普通读者看了又觉得太深。有的书里的内容与多年前出版的书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不过是用“非处方药”这个新瓶子装了旧酒继续卖,这自然无法满足读者越来越“挑剔”的口味。

选题撞车而内容又陈旧无味在其它类型的医学科普书中同样存在。记者在书店看到,一位读者抱着六、七本厚厚的各种“家庭医药大全”,坐在休息的凳子上满头大汗地翻看比较着,想挑选出适合自己购买的一本,不过最后他很气馁的将这一摞书全放回了原处。一位编过《家庭保健大全》的编辑声称,叫这个名字的书他已见过不下十种。而前一段时间,某媒体报道的一起医疗事故中,医生认为自己是根据医书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所以不应承担责任的辩词,更是提醒我们医学科普书的作者和编辑们在出书过程中需要加倍审慎。

随着将来更多非处方药的公布,相信OTC图书选题仍会进入一些出版社的视线,如何更好地引导读者在自我防病与治病过程中,熟悉、掌握药物特性、正确选择和应用非处方药物,如何编写出内容与形式俱佳的书籍,更需要我们的出版社开拓思维、开动脑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